top of page

「把客人當作海浪,一波來一波去。」--采甄姐

#復興市場/綜合市場

#有韌性的市場女性

#有緣來買豬肉

 

訪談日期:2020/09/11

文字_李珊   採訪_辛佩津   攝影_李德茂

位於花蓮市區的商業中心,走進巷弄裡,會發現另一個天地--復興市場。鐵皮屋區,有二十幾家豬肉攤聚集在此,很是壯觀。這是花蓮最大的豬肉集散地,采甄姐和先生莊枝財在這裡白手起家,從屠宰到販售,每一個階段都碰過了。

先生的哥哥都是賣豬肉的,采甄姐結婚後,開始跟著學習。直到二十幾年前,先生選擇從政,豬肉攤的重擔交付在她手上,當時還需要帶著小孩子,采甄姐倒沒有特別覺得辛苦,為了生活,他們肯做,就這樣走過來了。

IMG_5114.JPG
年節三隻豬   回想起來忙到怕

「現在做豬肉攤是週休二日,就像公務員一樣,其實不會很累,但是過年過節,如果要三隻豬,我就會前一晚壓力大到難睡著。」現在庄豐號固定每天會叫兩隻豬,早上五、六點會先送到店家,八點後就在攤位迎接散客。年節是市場最熱鬧的時候,也是大家最累的日子,如果多叫一隻豬來賣,就要多一個鐘頭來處理,因此采甄姐開玩笑說,現在想到還會有點怕。

市場女人很「韌性」   不輕易喊累

「年輕時,看了電影《油麻菜籽》,那時候才十幾歲的時候看不懂,到了三十幾歲結婚後才有體會,女人的命好像油麻菜籽,丟到哪,發到哪,很有韌性。」作為一位在市場工作五十年的女性,和「豬肉」合作了這麼長一段時間,年輕時,采甄姐不會覺得辛苦,現在有時候會有點疲倦。但是,當她問起鄰攤的老闆娘會不會累?她們都說會累,但是,要哎給誰聽?她認為在傳統市場做生意的女人是最有韌性的,很少有人在喊累。

IMG_5118.JPG
市場不競爭   鄰近攤販如好厝邊

面對市場內有這麼多同業,采甄姐倒不覺得是競爭關係,反而像是鄰居。攤商本來就有自己的顧客群,庄豐號主要服務便當店,其次則是散客,差不多一半一半。她覺得客人就當成海浪,一波來一波去,走到哪攤就跟他買,客人應該來市場就是像在運動,因此,攤商們都有共識,不會拼價惡性競爭。「大家都是混一口飯吃嘛!」采甄姐豁達地說。

耳朵發炎客人也知道   換位思考才能經營長久

庄豐號的顧客族群很廣,有些是婆婆帶媳婦來買菜,後來媳婦掌廚後還是習慣來找她,也有遠從豐濱搭第一班公車來買。采甄姐在市場已磨出好脾氣,有時候跟客人有些意見相左,後來都會思考自己是否有說錯的地方,習於自省的個性,也讓客人和他有了很好的互動關係。當她狀態不好的時候,客人能覺察的出來,甚至耳朵發炎,他們也會知道。采甄姐教兒子要常常換位去想客人的需求與感受,才能好好的在市場做下去。有時候做到很煩,看到前面那攤的攤主已經高齡八十幾歲,依然在這裡勤勤懇懇地工作,她就會繼續努力下去。

_DSC0746.JPG
習慣叫綜合市場   曾經為花蓮唯一的中央市集

早期這裡其實是全花蓮唯一的中央市場,位於現在的大禹街一代。在農業時代家家戶戶都會煮菜的年代,市場生意可是好的不得了。在那裡的豬肉攤曾經多達四十八攤,而今只剩下一半的攤位還留在這裡,其他的攤販紛紛往果菜市場等其他地方去發展,或者已退休不做了。采甄姐其實比較習慣叫這裡綜合市場,什麼都賣的地方。現在的市場位置附近開使陸續有許多銀行、商家進駐,人潮變多,停車位的需求量也增加,這也是市場需要面臨的挑戰。

汗如雨下戴不住項鍊   燠熱環境靠意志力忍耐

先生曾為復興市場的主委,過去參訪其他縣市的市場,看到有室內空調的環境,采甄姊希望市場能更舒適一些。現在的鐵皮屋越來越難待住,就算帶三個電風扇,依然燠熱難耐,必須要在頭上綁一條毛巾,每天換洗數次。她提到,通常在市場的人很難戴得住項鍊,汗一直流,實在受不了,甚至可能中暑。儘管環境嚴苛,市場對采甄姐來說,已經是日常工作的地方,就像每天要去公司一樣,如果要換其他市場,實在很難想像怎麼適應。

 

「謝謝你們照顧我,有你們才有我。沒有你們,我就沒辦法賣豬肉了。」采甄姐想對長期支持他們的客人說,希望能在市場與有眼緣的客人好好交朋友就好啦!

IMG_5123.JPG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