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「信用好,人家自然會上門。」--鄭大姊

#大同市場

#談得來就是朋友

#記憶時代的水果攤

 

訪談日期:2020/06/19

文字_李珊 攝影_李德茂

中山路與大同路的交叉口,有一個從民國六十年就開始賣水果的三角窗店舖,叫做「蘭陽號水果行」。老闆鄭大姊說,因為媽媽的名字裡面有蘭花的「蘭」,蘭陽叫起來順口,才會取名叫「蘭陽號」。水果攤也是鄭大姐生活的地方,幾坪大的店鋪裡,擺放著電鍋、烘碗機,甚至還有幫朋友磨糯米的機器,大姐見證著這一帶的轉變,以日常生活為這個地方保存記憶,用有力且清晰的思路告訴我們市場與她的關係,跟著她一晃眼過了半世紀。

IMG_3742.JPG
花蓮女中畢業  選擇留下來顧店的孩子

這家水果攤是花蓮的老字號,故事要從鄭大姊的祖父開始說起。民國二十八年,祖父帶著唯一的女兒--鄭大姐的媽媽,來到花蓮北浦生活。後來搬到了現在的花蓮市復興街,鄭大姊在那裡出生,和兄弟姊妹等十二人住在那裡四十二年。在大同市場還沒有興建完成的年代,祖父在民國四十九年開始在路邊賣豆漿,直到市場蓋完後,祖父憑著好眼光,選擇在現在靠近中山路上許多人經過的水果行位置擺攤,兩年後,決定打通隔壁的攤位開始賣雜貨(南北貨)。鄭大姊說,當時生意好到一天可以賺進兩萬至三萬元,甚至需要請人手幫忙店裡。民國五十六年從花蓮女中畢業後,鄭大姊的家人希望她能留下來顧店,就這樣一步一步做到現在。

IMG_3769.JPG
平安就好  生意不影響心情

「畢業就沒辦法了,要做生意啊。」鄭大姐說,早期他們那一輩的人比較乖,家人叫她做什麼,她就會去做,媽媽會請鄭大姐幫忙開支票等文書工作,能幹的鄭大姐慢慢成為店裡的主力,民國八十二年媽媽退休後,開始正式擔下店裡的責任。有祖父、媽媽在的時候,天塌下來好像都還有人頂著,直到正式接手後,才開始感受到獨當一面的壓力,尤其是在沒生意的時候。不過,大姐只是淡淡的說「平安就好」,經歷不同時期的市場風景,鄭大姐把生意看成自然現象,偶爾會有壞天氣,但不影響心情,只要不要生病感冒就好。

 

水果買氣變差  期待有機會招募新血

以前逢年過節時,客人會跟他們家買水果拜拜,對於水果的需求量比較大,進貨量也會較高,甚至做到晚上十一點才收店,但是在民國八十二年過後,大賣場與店家的興起,傳統市場買氣變得不好,這是鄭大姐感受到比較大的差別。在還沒有大賣場的時代,市場是家家戶戶取得糧食的來源,大同市場曾經多達四十幾攤,裡面光是賣豬肉就有七攤,而今卻只剩下八攤在經營。另外,她觀察到做生意的人多了很多勤奮認真的新住民,反而年輕人越來越少,因此,她很希望市場能有機會重新招募新的攤位進來,讓生意有機會變好一點。

IMG_3706.JPG
一分錢一分貨  只做「信用」

有人問鄭大姐,你賣的品項那麼少,怎麼還能撐得下去做五十幾年?鄭大姐認為,信用好,客人自然會上門,因此她只做老主顧,知道她都只賣品質較好的水果,一次進貨不多,寧願賣少一點,也不要把水果放太久讓風味流失。喜歡聊天的鄭大姐,說自己現在賣水果比較像是交朋友,有些客人會特地來跟她買,甚至是從台北回花蓮時,還會事先打電話預訂,只因為信任大姐的選擇。

 

好心收留流浪花  懷念顧店夥伴「熊熊」

除了做生意,鄭大姐還喜歡種蘭花。店裡牆上與旁邊的騎樓掛了幾盆漂亮的蘭花,原來開啟鄭大姊的興趣,是因為十四年前,朋友送了一盆蘭花給她,才養成了照顧蘭花的習慣。有時也會收留別人不要的「流浪花」,為花朵修剪枝葉、偶爾拿出來曬曬太陽,讓蘭花活得美麗,也為她的生活增添了一點成就感。好心的鄭大姐,除了收留蘭花,還曾經幫忙朋友養了一隻名叫「熊熊」的狗,平常叫貨的時候,就請熊熊顧店,溫馴的牠陪伴大姐長達十四年,平時會煮飯給熊熊吃,牠吃一碗,大姐吃兩碗,那些一起開店的時光讓鄭大姐十分懷念。

IMG_3710.JPG
你和我談的來   就是朋友

「你明年春天還在不在花蓮?在的話,我做脆梅給你吃。」鄭大姐會做脆梅,其實也是因為朋友「推坑」,送梅子給她時,順口問她會不會做?鄭大姐才開始研究怎麼製作,作出了心得。大姐說,自己的朋友有不同年齡層,年輕人、做工的人、歐巴桑都有,只要談的來,就可以成為朋友了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