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港直送!開在花蓮的北港產物店:北港蒜頭楊記豆干
#花蓮菜市仔人物專訪-北港蒜頭楊記豆干 / 重慶市場
#重慶市場
文_洪子玄 攝影_李德茂
燈光通亮的層架上,一罐罐黑麻油排排站。它們微微側身,像極一字排開的迎賓大使,朝每個走進店鋪的人綻開醇厚與溫潤。
什貨高低錯落,鋪滿竹篩的蒜瓣白中點紅,襯著花生與豆干的暖樸色調,似要將島嶼彼端的乾爽陽光盡數郵遞。
這裡有一家人,他們從雲林北港的農村翻越中央山脈,繫著濃濃的人情與不曾斷去的家鄉味,落地花蓮。
這是間開在花蓮的北港產物店。
從北港到花蓮,兩代人的跨越
洪姊的家族來自雲林北港純樸的農村。務農的父輩因生計移居花蓮,做起木材生意。後來台灣禁止伐木,為了維持家計,一家人落腳重慶市場開起金香舖,順道從北港批來蠶豆、麻油蒜頭等懷念的家鄉味。
洪姊記憶中的北港很鄉下。村戶家家熟識,鄰里一照面就知道你是哪家孩子。「以前雲林沒有電話,都會在廟裡廣播說,誰家的電話來了!」濃厚的人情味並未隨父輩遷徙而消散,反而隨距離的增加越發綿長。
「我們這一代都是在花蓮出生的。」小時候的洪姊會騎腳踏車來幫家裡顧店。家業是他心底不遠不近的日常一景,卻從未想過,教授音樂的自己,會因著一連串因緣,輾轉承接起這拉拔他長大的店舖。
2015年,重慶市場改建。一家人面臨遷入與停業的抉擇。還是鋼琴老師的洪姊身處少子化浪潮,學生逐年減少。洪姊有了更多時間陪伴孩子、做志工、當故事媽媽,店裡需要人手就去幫忙……慢慢形成白天做生意、晚上教鋼琴的新步調,洪姊於是有了承接家業的想法。
剛遷入新重慶,開放式的攤位使洪姊不得不改變銷售策略,放棄擺收不易的笨重金香、專售北港農特產,與洪姊自母親手中繼承改良的家傳滷味。
「人生就是這樣,一直在變通嘛!」洪姊坦然而笑。
從「北港蒜頭」到「楊記豆干」,簡單明瞭的店名背後,是洪姊一家兩代人的跨越。
全家總動員!新鮮限時的北港直送
轉型後的一家人合作無間。店裡的北港農特產,是人緣極好的父親向家鄉熟識的親朋好友批來,一手包辦農產漲跌的進出貨管理,充分發揮多年經商的深厚市場功底。「前人種樹、後人乘涼。父親給了我很棒的武功秘笈。」而且因為彼此熟識,洪姊得以做到最新鮮即時的產地直送:「像是北港黑金剛、鹹香花生,我們會請當地親戚現炒,再馬上宅配到花蓮。」
善於陳列商品、操持廚務的母親,是洪姊的陳設與產品顧問。從商品擺設、滷味改良建議、備料到招呼客人,默默做事的母親撐起後援,讓勇於突破的洪姊可以不遺餘力,放手改造這間店。
「現在攤位上的架子是我先生做的。」熱愛整潔的洪姊希望店鋪陳列得一目了然,同時還要兼顧風吹日晒與鄰攤視野。夫妻倆共同討論攤架的改良設計,偶爾也到各地的市場逛攤取經。
感受到網路時代的百家爭鳴,洪姊的眼神很是堅定:「一定要朝更精緻的方向走。」力求在成本與量身訂作之間取得最好的平衡,洪姊一家一步一步蛻變,實現如今高低有緻、色香味俱全的豐富感官饗宴。
就是要把好的品質留給客人
說到產品銷售,洪姊的原則很簡單:「自己不想要的東西,我不會給別人。」挑蒜頭、挑貨源、挑進貨……一挑再挑,層層地去蕪存菁,就是為了把最好的完整送到客人手裡。
洪姊的滷蛋經常被稱讚滷得漂亮。除了恰到好處的食材搭配、兩小時文火慢熬的功夫,還有洪姊對美感與商譽的堅持:「破掉的、沒賣完的,我們全部留下來自己吃,或者跟親朋好友、來店裡的客人分享。」心血結晶就這樣付東流,帳本會痛,但絕不後悔:「就是要把好的品質留給客人!」
家己有一喙飯呷,你著要去分予有困難的人
一向熱心公益的洪姊,除了平時參與志工活動,也讓自家豆干走出店鋪,溫暖更多的人。響應北東傳愛義廚走訪偏鄉的義煮活動,洪姊大方捐贈自家獨門豆干,為弱勢族群的餐桌增添一抹亮色;平時店內每售出一包豆干,洪姊也捐贈三塊錢,為天災侵襲失去家園的東非居民募集磚塊。
洪姊的熱心,也串起來店的人們。關注清寒家庭安葬的國樂社大姊原本只是客人,感受到洪姊平時對公益的投入,幾番來往後邀請他加入安葬資源的募集,在場的客人見狀,也欣然響應。一個、兩個、三個,一點一點積沙成塔,堆疊素昧平生的愛心。
「小小的錢不多,但把它匯聚起來,我們可以去幫助人,我覺得很好。」
「父母親給我很大的影響。」洪姊回憶,小時候父母親常對他說:「家己有一喙飯呷,你著要去分予有困難的人。」樂善好施的父母捐贈廟宇、舖橋造路,耳濡目染之下,洪姊學會了分享的快樂:「他們也不是很富裕,但就是願意去做。」
北港物產與家傳滷味,柴米油鹽的小本生意由此不再只是生計,更添濃濃人情,成為熙來襄往的菜市場暖心一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