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菜市仔的社會觀察家:同學會服裝行

#花蓮菜市仔人物專訪-同學會服裝行 / 復興市場

#復興市場

文_洪子玄 攝影_洪子玄

IMG_3305.JPG

活的台灣成衣百科

「以早的衫褲攏是台灣做的,佮有歐洲進口。卡袂變形阿!嘛卡水。現在的衫褲穿穿就壞去阿,手工佮布底、價錢,攏差很多。」

 

說到台灣成衣產業的發展,大半生待在服裝業的蔡大哥,可說是如數家珍:「早期板橋、艋舺、沙鹿,很多成衣工廠。那時花蓮有門路可以去批貨的,大多在大禹街開服裝百貨。」

 

「做成衣、批發跟布料,大部分是彰化人。芳苑跟二林最多,親朋好友生意做得好,攏會一個帶一個;3、40年前的萬華成衣廠也是,整個庄頭都姓洪!攏總𪜶親戚。今嘛卡沒,攏退休阿。早期你去遐問,逐家攏嘛彰化人!」

 

「我平時進貨就是到萬華跟松山,看喜歡賣什麼就進什麼。菜市場很簡單,便宜就好;公正街商圈,就是要卡水。」

佛系經營的服裝行

幾位人客悠閒地晃近來,熟門熟路的模樣,彷彿逛自家後花園。

 

「 我的客人從開店到現在沒什麼變,很多從大家2、30歲,到現在60幾的老客人。我都跟他們從年輕一起成長——早期我衣服會賣比較年輕款嘛,阿年紀大了就跟著眼光類似。」蔡大哥笑說,有些老客人的每日例行,就是來店裡哈拉幾句:「今嘛要推輪椅的也很多阿!就是想來看看,卡袂無聊。」

 

悠閒的氛圍,除了熟客間不必多言的默契,還有店主一慣的「佛系招呼」路線:「逛逛尬意著買,沒尬意出去著好阿。今嘛的人客嘛無愛人招。」

 

「以早沒招呼不行欸!早期很多住庄跤的人客,一年才來花蓮一兩遍,逛街對他們是很難得、很奢侈的享受。來貸款、繳稅金......阿來就帶錢去逛街。有些本來沒要買,你跟他招呼他就跟你買了。以早這招佇庄跤,一定有效!」

 

「今嘛人客逛大賣場、超市慣勢阿,你佮伊招呼,人顛倒感覺你真煩。」交通與連鎖店文化的發展,默默影響兩代人的購物習慣:「時代不同,逛街心態無仝啦。」

 

IMG_3311.JPG
老同學相助誕生的服裝行

「我故鄉是瑞穗,家裡窮阿,九個小孩子。以前來花蓮沒幾次,一次畢業旅行、兩次跟我阿嬤去新城親戚的婚禮。那時候坐火車就超高興的。」

 

庄跤大漢的少年仔,決定一個人到台北闖蕩。

 

「我從退伍就開始賣衣服。原本考上郵局,但我無想袂呷頭路。彼時去萬華的中盤呷頭路兩年,我就想說:『做生意賺的攏是家己的,卡輕鬆。』就到通化街開店。」

 

「台北的好處是缺什麼可以馬上補。早期做生意滾錢都是開票據,阿咱沒啥本錢,頭家嘛知啊!會驚咱跳票,簽到十萬就不太願意給貨了......做五年沒賺啥錢,剛好我同學去台北找我,我說我窮得要死,他就叫我回花蓮做。」

 

「我回花蓮第一間服裝店,就是老同學合資幫忙我開的,所以叫『同學會服裝行』。」

 

鑽石般的美好年代

「大約民國71年吧!我剛開始在公正街開店,對面就是土地銀行,二樓證券交易所。」

 

返鄉開業的年輕店主,迎面撞上台灣經濟奇蹟的連鎖震撼彈。

 

「彼時對面證券行的人客是按呢:9點開始,8點半著來佔位仔。以早攏現場看股,因為用手寫的。12點漲停了,他們就出來逛街,走進店裡手一指——『通通包起來。』那時候生意好好喔!真的嚇死人!」

 

1980年代,台灣錢,淹腳目。

 

「到處都有工作!你只要敢做,家裡再窮都沒關係。那時候如果兩夫妻,丈夫做師傅、妻子做小工,卡骨力的,一天能賺萬多。」

 

「鑽石十年!不只黃金十年。」

忙著過日子的人,與一夕致富一夕空的人

「這邊老攤商早期如果沒有玩大家樂、六合彩或投機的,大多很有錢。」

 

經濟繁盛期,滾滾熱錢流入菜市場,隨之而來,是眾人為之瘋狂的私營簽賭「大家樂」。

 

「菜市仔嘛!很多小攤商很喜歡賭。早期很多人在玩大家樂,每天簽,當時搞垮很多攤商。」

 

「當初一些家境比較不好、沒什麼賺到錢、或是生意好到沒時間的攤商,比較不會賭。很多老攤商是錢賺太快,阿又有閒,生活又穩定,就會買。」

 

「我那時剛回來,沒啥本錢阿!幸好當時忙著賺錢,沒有被大家樂荼毒到。」論及當年紙醉金迷的社會樣態,蔡大哥分析道:「賣衣服這種,大富大貴的不多,因為毛利固定;阿也不敢投機——投機的現在大概都倒光光了。」

 

「市場裏最會精打細算的就是柑仔店。他們進帳都是零零碎碎的小金額,按呢的人卡袂開,特——別節儉,到尾仔攏蓋好野。」

 

「當時做中盤的也都很有錢,而且他們比較不會賭——中盤有資金壓力,要收貨款、要找貨源......當他看到一些零售的太好賺、太閒,玩到顛倒去,警惕心就會起來。」

 

至於菜市場最敢大筆花錢的族群,則是習於快進快出的攤商:「會去酒店唱歌的人,大部分是單次成交金額比較高,覺得錢明天再賺就有,比較容易去放輕鬆。」

 

「早期景氣好,小生意免本錢阿!自己一毛錢都不用出。那時進貨一個月份、送帳單時再開三個月......就這樣一直錢滾錢。可要是你貪,把那個錢挪去投機,一個周轉不靈就會很慘。」

 

「景氣最好的時候,房地產沒多久就漲個一、兩倍。彼時卡骨力的,你做3、4個月就有房屋頭期款了……貸款利息高是高,自備款少少你就能買到房子。」

 

飛漲的房地產,吸引著渴望一夕致富的人們,不顧資金周轉風險,縱身投入不動產投機市場。

 

「以前大家都很窮,嘛卡骨力。到尾仔是景氣變好,投機的行為才出來。民國八十多年股票崩盤,很多好不容易有錢的市井小民被套牢,周轉不靈……錢進到超級有錢人的口袋裡,台灣經濟就開始往下滑。」

 

好時機疊起的千層浪,不及人一時投機的貪念。

 

「早期做小生意的很多倒掉,就是投機不動產、玩股票,還有大家樂。這個市場就好幾個,本來過很好的,你一貪,就什麼都沒有了。」

 

IMG_3309.JPG
古早花蓮的批發集散地

復興市場的前身,是毗鄰花蓮舊站的批發集散地「中央市場」。

 

「大禹街那邊是以前的鐵道,火車聲音很大。火車頭佇邊仔是很早以前的代誌。四十多年前,菜市仔還在公正街、大禹街,附近有一棟很大的樓仔厝『客來堡』,彼時叫『中央市場』。」

 

「新站鐵路還沒有通的時候,做批發的大部分在大禹街那邊。很多庄跤的菜市仔、柑仔店會來這補貨,透早三、四點著開始鬧熱。」

 

無數民生貨品由此流通到花蓮各地鄉鎮。中央市場的周邊,金融業緊依著繁盛的商賈聚集。

 

「以前舊站附近是精華區,差不多民國五十年開始,銀行一間一間地來。」

 

蔡大哥隨手抓了張衣堆裡的包裝紙,畫起記憶中的市場變遷圖。

 

「大概民國七十多年,火車站改到新站去,市場才遷到現在這邊。」

 

隨著花蓮新站啟用,原本公正、大禹街的集市搬遷到中山路另一頭的復興街區,門牌標記「綜合市場」的復興公有市場現址。

 

「這裡原本是停車場用地,本來的市場用地是現在蓋大樓的東洋廣場。以前這區不熱鬧,整片都是政府單位……從中山路到民國路再過去都是。後來縣政府遷去美崙,這邊才慢慢起來。」

 

花東跑路文化

蔡大哥回憶,在交通還未發達的年代,花東地區曾是躲債人的避風港。

 

「早期會搬來花東的,大部分是不好過。來花蓮的很多是宜蘭人、阿搬台東的很多是高雄跟台南。早期的花蓮、台東,『走路的』很多,因為攏袂去給人修理。」

 

「來花東討債路又遠、又不容易討有。就算看起來很有錢,你一打他就給你報警,花東就南北兩條路,跑也跑不掉。所以花東的治安會比較好是因為......真的跑不掉!逃犯也不太會跑來花蓮。」

 

為躲債跋山涉水而來的西部移民,是一代老花蓮人深刻的記憶。

 

「主要是早期欠債也欠不了多少啦。以前人信用好,欠一點你就不好意思,就跑了嘛!以前土地也不值錢,很多做生意惡性倒閉的,就土地丟給債主、人跑來花蓮。」

 

東岸的山海與居民,默默接納了這群陌生客,由著新來的人們在此落地、生根。

 

「做生意做到跑來花蓮的,大多卡骨力,來花蓮過很好的很多。因為你只要腦筋動得快,就賺得到錢。」

 

午時的菜市仔,人潮漸歇。蔡大哥抬頭望去逐漸閒散的街區半晌,才緩緩道:「花蓮、台東最大的優點,就是不會排斥外來客。大概是因為跑路文化吧!這裏人很習慣隔天突然多一個厝邊,他不會覺得你外地來很奇怪。」

 

IMG_3306.JPG
期待來顧店的每一天

「我從頭到尾就是賣衣服,到目前還沒有職業倦怠過。」

 

在市場開了三十多年的服裝店,這位走過風雨繁華的店主開心表示,他每天一早的顧店動力,就是欣賞市場裡的女孩子:「來市場可以看小姐阿!我賣衣服每——天都有女生可以講話!又有錢賺,又有美女可以抬槓!多好的事情!」

 

「我每天六點半起床,就是想來顧店!雖然賺得不多,但是穩定、可以生活,最主要不會無聊。」

 

市場人事來去,所有的遷變與喧鬧,都在繽紛彩衣映照的柔軟黃光下,化為堅實淺淡的寧靜。

bottom of page